根據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某種內在劇本,「我們想像每個場景的呈現方式,不僅形塑了我們對自己的想法,也形塑了我們的一舉一動。
一邊打造中高端品牌,一邊深入社區 家樂福的聲明中提到,股權交割完成後12個月內,將全數更換頂好Wellcome品牌,而Jasons品牌則轉為家樂福頂級超市。家樂福在2日的聲明中表示,和香港牛奶集團(Dairy Farm)達成協議,收購該集團在台灣的惠康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股份。
家樂福併購頂好、JASONS 超市,店數上看 380 家(INSIDE) 挑戰全聯。消息一出震驚各方,學者分析,對於市佔率最高的全聯將帶來一定殺傷力。此次交易包含 224間超市分店(199間頂好Wellcome超市及25間Jasons Market Place)及物流中心,總交易價高達9700萬歐元(約新台幣32億元)。併購頂好,則可打破全聯的地理優勢,對全聯「非常有殺傷力」。《中央社》報導,輔仁大學法律學院教授、前公平會委員陳榮隆表示,從既定印象和數據來看,量販業者家樂福要併購頂好超市,由於量販、超市屬於不同市場,被併購對象頂好、Jasons加起來僅200多間,和超市龍頭全聯相比,仍有很大距離,併購案「蠻有機會通過」。
Photo Credit: 中央社 《聯合報》引述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吳師豪看法,認為家樂福可藉由Jasons,打入中高端消費市場。併購頂好,顯示進攻生鮮零售的決心。中國政府逼迫任何一個人表態,都反映出他們對民主機制的無知,誤以為其他政權的運作都像一黨集權的中國。
鴉片戰爭的民族主義陰影不能喚起台灣人民的認同,尤其不能召喚六十歲以下世代的認同。兩岸的關鍵差距在哪裡? 中國大陸政府窮追不捨地要求台灣政治人物對九二共識表態,一方面反映出中國領導人的民族主義思考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們對台灣的民主制度(甚至是全球各國的民主制度)的陌生。三、民主決策的約制謬論 習近平主席在二○一八年會見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時說,「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,一寸也不能丟」。同時,習近平對台灣提出「一國兩制」的呼籲,認為那「最能照顧台灣的情況」。
從早年的抗美援朝、支援越戰、珍寶島事件等,都是在對抗帝國強權。在「鴉片戰爭兩百年屈辱」的陰影之下,土地與主權都是列強帝國主義覬覦的標的,退讓就是羞辱,就是對不起老祖宗。
二、論述主體的定位錯亂 中國完全不了解台灣民主的另一個證據,就是頻頻要求政府高層表態。順著這個邏輯,習近平《告台灣同胞書》裡也是細述過去一百多年的民族主義鬥爭史,進而強調領土統一是所謂的「歷史趨勢」。那是民族主義者刻骨銘心的羞辱。簡言之,中國訴諸「民族主義」而期待台灣接受九二共識,在「民主」台灣是完全沒有群眾市場的,是連糖衣都沒有包裹的毒藥。
所謂歷史必然,其實是民族主義鬥爭對於「領土主權完整」的終極期待。對台灣人民而言,即使有血緣文化的親近,也完全不能為此而妥協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。一、民主與民族的認知差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迄今七十年,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還在做「民族主義」的鬥爭。在集權國家如中國,當然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說了算。
同理,民主台灣也有台灣的憲政體制、修憲程序、公民投票法,由人民來決定將來的前途。此外,中國在二○一九年對香港諸多自由的打壓、港人諸多民主人士被剝奪人權、異議人士只因言論觸禁就莫名其妙入獄、民選的議員可以被任意撤銷資格等,造成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對「一國兩制」訴求全無信心。
本文的目的,就是要從不同的角度解析「九二共識」與民主社會的根本關係,建構一套完整的民主論述。當然,這又是以「民族主義」為基調的觀點。
任何個人都可以對九二共識表示意見,但是對於台灣的前途,總統或行政院長的意見與英國首相一樣,也就只是「一個人」的意見。對於兩岸不同層面的政治互動,中國政府也動輒以「是否接受九二共識」做為檢查哨,或是要求往來互動的政治人物提出替代論述,例如「兩岸一家親」、「指腹為婚」,做為是否同意進一步交涉的檢查判準。媒體分析,卡麥隆首相的表態在憲政體制之下不但沒有意義,甚至也許還有反效果。台灣大約自一九六○年起,就邁上了經濟逐步起飛之路,近六十年的經濟發展與民主深化,形塑了可貴的言論自由、新聞自由、學術自由、政治自由、權力制衡、依法行政、公平選舉等「民主」生活方式。大致而言,對岸對九二共識的詮釋強調「兩岸同屬一中,謀求國家統一」,這是民進黨政府不接受的。如果詮釋為後者,就叫做沒有共識。
這個機制不受任何總統或行政院長之左右。從民族主義的觀點來看,台灣若是不與中國統一,就像是甲午戰爭後領土的流失、主權的淪喪。
在民族主義者的心目中,今日的帝國侵略就像是昔日鴉片戰爭的延續,都是帝國主義者對中國領土或主權的侵犯。而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人的恐怖「再教育」,更讓許多人對該政權增添無比的厭惡。
民族主義者強調兩岸人民文化同源、種族同根,不允許同族同胞自外於中國。如果詮釋為前者,就叫做共識。
儘管英國首相一再表明反對脫歐,後來二○一六年六月的脫歐公投卻有五十一.八九%的英國公民投票贊成脫歐。二○一九年一月二日,習近平於《告台灣同胞書》發表四十週年紀念會上,定調其所認定的九二共識為「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,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」。這套論述並非「九二共識」的平行替代論述,但卻具有更高的精神與理念呼喚,與「永續發展」觀念契合。但是英國究竟要不要脫歐,不是卡氏一個人說了算,英國有它的憲政機制。
但是這些都是口舌之辯,不是我討論的重點。蔡英文總統旋即對此回應,表示絕對不會接受九二共識,並堅決反對一國兩制,呼籲台灣所有政黨不應該再講九二共識。
而拒絕「一中原則」的九二共識,就是「自外」的開始,當然不能接受因為它們內部的貧富與教育差異,比現今任何社會都還要大。
而且,在拉車韁繩、馬車本身、道路狀態、或是苦力的分配上不可能有重大改革。這種座位的需求量自然很高,也引發了激烈競爭。
當時不是一九五七年,而是一八五七年聖誕節後的十二月二十六日下午四點。此時,我首度呼吸到波士頓的東風。我做個簡短的解釋:投資利息是種永久性稅金,擁有或繼承財產的人,能從相關工業製造的產品中徵收此稅金。這是令人不捨的畫面,也經常讓車頂的乘客流露同情。
如果你願意再看幾頁,我便能說服你。不過,這些努力都失敗了。
此時乘客會鼓勵地向拖車工們叫喊,要對方保持耐心,並讓對方覺得也許能在另一個世界逃離俗世的苦難。如果乘客們確定自己和朋友們不會從車頂摔落,也許除了貢獻購買藥膏與繃帶的經費外,他們就完全不會在乎拖車工們的辛勞。
文:愛德華・貝拉米(Edward Bellamy) 第一章 我在一八五七年首次見到波士頓市區中的燈火。其他人則為傷者購買藥膏與擦劑。